欢迎访问 四川继续教育培训网 关于我们|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58年6月生,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四川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轻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曾任国际皮革工艺师和化学家协会联合会(IULTCS)主席(2009-201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0);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3);全国模范教师(2004);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8);国际皮革科技界最高荣誉奖IULTCS Merit Award(2015)。主要从事制革化学、制革清洁技术、皮胶原高值转化利用研究。指导获硕士学位研究生35人、 获博士学位研究生32人、出站博士后14人。研究成果“橡椀栲胶分子降解-金属络合制造鞣剂”获199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无铬少铬鞣法生产高档山羊服装革”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制革清洁生产关键技术”获2006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基于酶作用的制革污染物源头控制技术及关键酶制剂创制”获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7项,已应用实施了9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149篇),出版专著和教材5部。
高洁,1937年6月生,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学者,量子物理计量专家。现任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四川省物理学会理事长。曾当选为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委员(1993 - 2008)(该委员会为米制公约组织最高学术机构,由48个会员国政府代表无记名投票选举出的18 名委员)。长期从事量子物理计量与凝聚态物理研究,特别是在mK级低温、泰斯拉级磁场强度极端物理条件下,研究电子的量子输运。1968年负责完成“硅钢片交流损耗和磁特性标准测量”, 成为我国最早的硅钢片磁特性国家标准。1978-1985年负责完成“以超导约瑟夫森效应保持和监督国家电压基准”。 1993年底作为联合课题组长,完成了“约瑟夫森结阵列电压基准”。2000年负责建立“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四川大学量子计量标准联合实验室”,以及“低维与介观物理实验室”。先后获得过全国科学大会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87年10月—1990年10月他在美国国家标准局(NIST)进行客座研究,曾获得美国商务部NIST优秀访问学者奖状。198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61年6月出生,山东文登人,中共党员。青岛大学获学士学位,四川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创建了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降解与阻燃高分子材料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及相应领域的四川省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担任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Journal of Fire Sciences等12个中英文期刊编委,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副主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创新团队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第五届(2004)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四川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四川大学首届“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和首届“产学研合作杰出贡献奖”的最高奖等。主要从事阻燃材料、生物基与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及高分子材料循环利用等研究,取得系统的理论和应用成果,有效解决了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截止到2017年,发表SCI收录论文460余篇,SCI引用1万余次,邀请英文专著章节和综述13篇章,出版专著/教材/手册 6部,20余篇论文成为季/年度TOP热点/多引论文,两项基础研究成果入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获授权发明专利110余件;获11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项国家二等奖、3项教育部的一等奖 、2项四川省自然科学和技术发明类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一门省级精品课。
张兴栋,1938年4月生,四川南充人,196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固体物理专业本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现任四川大学教授,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执委主任委员、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席等。曾任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长等。长期从事生物材料研究及开发工作,是国际著名的生物材料专家。开创了我国生物活性人工骨研究,对促进我国生物活性人工骨和植入体跨入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于国际率先发现了生物材料的骨诱导作用,建立理论雏形,首创新一代人工骨——骨诱导人工骨,取证生产并推广临床应用;提出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既无生命的生物材料通过自身优化设计可诱导再生有生命的机体组织或器官,开拓了生物材料研究的新方向。多次参与并组织国家生物研究及产业化规划的制定工作;长期从事促进国际生物材料发展的专业服务,是我国生物材料科学技术开拓者和国际生物材料界领袖之一。先后获多项国家省部级和国际奖励。上世纪70年代,从事超硬材料立方氮化硼及其机加工工具以及高强度人造金刚石硬地层超深井钻头研发,获全国科学大会四项奖,研究组获全国先进科研集体殊荣。
涂铭旌(1928.11.15-2019.1.1),四川巴县人,中国著名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强度与断裂、稀土钒钛功能材料及纳米材料等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数十年潜心科学、诲人不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在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与应用、攀西战略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成果奖十余项。
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1月生,湖南双峰人,中共党员,中国矿业大学获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共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四川大学校长等职务,现任四川省科协主席、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兼任《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学术刊物荣誉主编、编委。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四项国家级奖,以及孙越崎能源大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多项。被美国、英国、德国、波兰等国外著名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及客座研究员,被授予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香港理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英国诺丁汉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牛津大学圣艾德蒙学院“牛津大学圣艾德蒙Fellow”学术称号、摩尔多瓦科学院“高级荣誉院士”奖章。致力于矿山工程力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开拓了分形岩石力学研究新领域,率先组织开展了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以及深部煤炭开发中煤与瓦斯共采理论研究,组织研究并提出了煤炭开发新理念即科学开采和科学产能。近年来,在深地科学探索领域,包括深地固体资源流态化开采、中低温地热发电、深地医学等领域提出了创新性理念与构想,并在绿色能源、低碳技术与CO2矿化及综合利用技术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成果集中体现在《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深部开采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等6本中英文专著、200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200多篇、引用1000余次,EI收录100多篇。
李小珍,男,1970年1月生,湖南安仁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副主任、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车桥耦合振动学科方向带头人。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0年)、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010年)、西南交通大学扬华之星培育计划(2010年)、国务院高铁安全大检查工务组专家组成员(2011年)、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3年)、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018年)。长期从事车桥耦合振动、铁路桥梁减振降噪、钢与组合结构桥梁研究。在高速铁路车辆-桥梁耦合振动研究取得了创新性学术成果,为铁道部指定的高铁桥梁动力仿真分析“国内四大专家之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国家863计划子项目1项、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项、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1项、铁道部重大项目20余项、重大工程项目60余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第2)。研究成果:“列车过桥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安全评估技术及工程应用”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风-车-桥耦合动力分析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2014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曾获詹天佑贡献奖(2016年)、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一等奖(2015年)、詹天佑铁道科技奖青年奖(2011年)、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一等奖(2012年)、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三等奖(2011年)、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2011)等;主持编制的《列车-桥梁动力分析软件BDAP2.0》、《风-列车-线路-桥梁系统耦合振动分析软件WTTBDAS V1.0》、《车辆-桥梁系统随机振动分析软件TBSDAP V1.0》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获得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出版专著《车辆-桥梁耦合动力学理论与工程应用》、《车辆-桥梁随机振动理论与工程应用》和《铁路桥梁噪声辐射理论与应用》,合作出版专著《高速铁路钢系杆拱桥》和《桥梁结构有限元分析》;近五年来发表论文SCI检索27篇,EI检索90余篇。迄今,已培养9名工学博士,64名工学硕士,目前正指导10名在校博士生和18名在校硕士生。主讲本科生课程《高速铁路桥梁》、研究生课程《结构动力学》、《桥梁抗风抗震与车振》(车振部分)。
何正友,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茅以升铁道科技奖、詹天佑铁道科技奖、四川省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四川省国际合作基地学术带头人。 现为IET Fellow、IEEE Senior Member、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工数学专业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交通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电力科学与技术》、《电气技术》编委。 致力于高速铁路供电系统的保护与控制研究,保障高铁安全,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高铁联合、国网联合各1项)、面上项目3项、应急项目1项,其中3项基金结题评为“优秀”;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等5项;主持铁路总公司、四川省重大/重点项目4项。在IEEE Trans.等刊物发表SCI论文70余篇,EI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6部,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获得软件著作权8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4、第9)、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1)、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5)、二等奖2项(第1、第2)、三等奖(第2)、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2),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排第3、第5)。
范平志教授:工学博士(英国),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IEEE Fellow, IET(IEE) Fellow、中国电子学会(CIE)会士、中国通信学会(CIC)会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IEEE VT学会杰出讲师(Distinguished Lecturer)。1997年起受聘英国Leeds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起受聘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分别于1996年在芬兰Mikkeli理工大学、2001年在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2003年在韩国全北大学、2005年在日本筑波大学担任3-6个月的访问教授。现为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移动通信研究所所长、科技部“现代交通通信与传感网络”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担任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大会主席或TPC主席,创立IWSDA和HMWC二个由IEEE支持的系列国际学术会议;担任多个学术刊物客座总编辑、客座编辑或编委;在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和国际工程技术学会(IET)等学术组织担任多项学术志愿者职务,如IEEE VTS BJ Chapter和IEEE ComSoc CD Chapter创始主席、IEEE CD Section创始主席、IEEE亚太区执委、IET总部理事会理事、IET亚太区执委、中国电子学会理事 、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副主任等。在美国IEEE Press、美国Nova Science、英国RSP/John Wiley、德国Springer-Verlag和电子工业等出版社出版中英文著作8部(含编辑出版);获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授权23项;在IEEE/IEE/IEICE等英文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90余篇,另有中文刊物论文120余篇和国际学术会议论文200余篇 (发表论著被引用情况见下表);连续多年入选爱思唯尔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荣获IEEE VTS 2018年度Jack Neubauer奖。主持或主持完成中新、中英、中德、中美、中日、中俄、中韩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主持或主持完成国家973计划 项目、国家863计划 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子项等多个国家级研究项目。在指导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中,唐小虎获2003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唐小虎所指导的博士生周正春也于2013年度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杨正获中国电子教育学会2017年度优秀博士论文奖,4名获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奖,11名获校级优秀博士论文奖。
名师名家
EXPERT
推荐机构/高校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All Rights Reserved重庆卓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禁止复制 违者必究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2578号 渝ICP备18010001号-5 网站地图 XML地图

干训热线
400-0815-589